繁体| 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跟着电影游安岳,《山岳颂安》串联千年石窟风景线

  • 发布时间:2025-07-22
  • 来源:川观新闻
  • 【字体:

  7月19日,特种电影《山岳颂安》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点映。作为该中心特制专属影片,采用了前沿视听技术,分为上下两部在Boxfilm四维沉浸影院和3D8K球幕影院放映,让观众在光影中穿越安岳的千年文脉,也吸引越来越多观众将目光从银幕延伸至实地,开启“跟着电影游安岳”的文化探索之旅,光影流转与现实风貌,让人真切体会到何为“一眼万年”。

点映现场(吴坤忠 摄)

  《山岳颂安》影片采用实景1:1复原石窟场景,全程实拍,片中匠人角色全部由安岳人出演,其中包括多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真实场景、真实匠心的双重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质感与情感力度,也为游客“从银幕走进现场”提供了具象引导。

  安岳石窟分布广泛、星罗棋布,全县46个乡镇几乎均有石窟遗存,是全国摩崖造像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安岳石窟不仅因为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而著称,更在于题材的丰富性与造像的艺术高度。一代代工匠在悬崖峭壁间刻凿佛像、镌刻经文,留下10万余尊摩崖造像和40余万字的石刻文献,呈现出兼具巴蜀地域风格与艺术张力的独特面貌,这里有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石窟群,是中国中晚期石窟的最后遗存和中国南方石窟的代表。

  来,跟着电影游安岳,走入“石窟原境”,感受千年石窟风华万象。

  “跟着电影游安岳”线路以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为起点,串联毗卢洞、圆觉洞、卧佛院等核心景点,并特别融入AI旅拍互动环节,游客在毗卢洞和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可体验智能打卡,科技串联起安岳石窟风景线,定格千年时光。

  旅游线路推荐:

  线路一

  上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圆觉洞(电影开场取景地)

  下午:卧佛院(电影高潮场景)——毗卢洞(水月观音镜头原型)—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线路二

  上午: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圆觉洞(电影开场取景地)

  下午:毗卢洞(水月观音镜头原型)——茗山寺(千年石刻的风化之美)——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注:近期因实施封闭施工,华严洞、千佛寨暂时闭园未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可关注相关公告)

  卧佛院

  安岳石窟·卧佛院景区位于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归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

  卧佛院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至南宋后逐渐衰退。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现有文物编号126个,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现可辨清40余万字。碑刻、题记、经幢、珍禽异兽数十处。造像题材多达57种。主要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三身佛、弥勒佛、千佛、石刻佛经等。卧佛院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左侧卧佛”闻名于世。卧佛院石窟和刻经,是研究我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圆觉洞

  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岳阳镇金花村云居山上,距县城东南1公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圆觉洞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造像时代历经唐、五代至宋,前后400余年,因有宋代开凿的石窟雕刻十二圆觉而得名。石窟造像集中于云居山之南、北两岩,北岩的石刻造像,题材以观音、释迦牟尼为主,其特点是开大龛造大像,以“一佛二观音”最为壮观。南岩的五代造像题材多达27种,出现了“十六罗汉”“毗沙门天王”“地狱经变龛”等新内容。

  毗卢洞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油坪村龙归山上,距县城50公里,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洞造像开凿于两宋,延至明、清,有摩崖造像465尊,碑碣14通,题刻18件,古建筑1座。造像题材以密宗为主,主要有柳本尊行化图、水月观音、西方三圣等龛窟。其中“柳本尊行化图”以构图奇绝、图文并茂,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开创了四川密宗造像的先河。水月观音(俗称紫竹观音)造像身躯侧坐和翘起右脚的形象,突破了佛像正襟危坐的宗教仪轨,以富于动感的形态达到了美学与力学的统一,被誉为中国最美观音。

  华严洞

  华严洞位于安岳县石羊镇华严洞村箱盖山上,距安岳县城50公里。196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巅岩壁上,有华严洞和大般若洞两大洞窟,内有宋代摩崖造像159尊,历代碑刻题记24处。华严洞,因内刻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三尊佛像高为5.2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普贤,右文殊,分别结跏趺坐于白象、青狮背上。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石窟殿堂富丽辉煌,人物刻画精美绝伦,是目前中国雕刻艺术最精,保存最完好的宋代石窟之一。

  茗山寺

  茗山寺,又名虎头寺,位于安岳县城东南60公里的石羊镇民乐村虎头山巅。1984年,茗山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茗山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现存造像多为北宋时期所刻,共13窟,有摩崖造像63尊,圆雕石像31尊。造像题材主要有毗卢遮那佛、观音、大势至、文殊师利、十二护法神将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雷同。此处造像数目虽不很多,但造型十分高大,艺术特别精湛,加之雕刻于顶峰绝壁之上,显得十分雄伟壮观,是极有价值的宋代摩崖石刻精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