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岳抢抓鞋服产业转移机遇,推行“园区总部+卫星工厂+家庭工坊”模式,把工厂建在社区里,把企业引到家门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企业发展与百姓致富同频共振。这些分散在各个乡镇的“卫星工厂”交织在一起,串联起经济发展的“致富网”。
8月28日早晨6点,尧英准时打开了鞋厂的卷帘门。作为安岳县朗特鞋业周礼分厂的负责人,尧英每天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往返于厂区和宿舍之间。她告诉记者,目前总部那边的订单比较火爆,分厂也需要抢一抢工期、赶一赶进度。作为朗特鞋业的“卫星工厂”,周礼分厂主要承担着儿童运动鞋鞋面的制作任务。
“分厂目前有120余个工人,总共约有100台机器运作,每天可以生产3000余双鞋面。”尧英说,下午3点左右,总部会派专车把制作鞋面的材料运过来,同时也会把前一天做好的鞋面拉回总部。
谈话间,越来越多的工人来到厂区,迅速前往各自的工作岗位。不一会,车间里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相互交织在一起,一幅充满活力的生产画卷跃然眼前。
忙碌的工人们。
李仕花是周礼分厂的品检组长。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质检平台仔细地检验着一双双制作好的鞋面。今年是她在这个厂上班的第四年。“‘家门口’上班,每天轻轻松松100多元,厂里面的福利也很多,比起在镇上找个其他工作,安逸多了!”当问起在鞋厂的工作感受时,她笑着说道。
和李仕花一样,这个卫星工厂里的员工大多来自周礼镇周边,在这里工作既能实现“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到家庭,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离开朗特鞋业周礼分厂,历经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天林镇天宝社区的安岳安硕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制鞋车间门口,负责人张跃林正在向总部汇报近期的工作开展情况。
交代完工作后,张跃林向记者介绍,该厂是安岳安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在天林镇的“卫星工厂”,刚建成投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承担着总部女款运动鞋鞋面的制作任务。目前,针车一线生产工序已经成熟,每天能生产300至400双鞋面,针车二线本月刚刚设立,每天可生产约100双鞋面。
走进车间内,工人们正专注地投入到鞋面制作中,一双双勤劳的手在材料上舞动着,裁剪、缝合、拼接,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
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忙着剪裁鞋面。
“尽管分厂刚成立不久,但员工们有着与总部员工同等的福利待遇。后期如果分厂发展得不错,会规划建设员工宿舍,尽最大的能力保证员工们的生活需求。”张跃林告诉记者,他希望“卫星工厂”能够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人才资源。
在乡镇建设“卫星工厂”,并非仅有朗特鞋业、安鑫体育两家企业如此布局,而是近几年来安岳县鞋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截至目前,安岳县31个乡镇(街道)建有“卫星工厂”共计109户,吸引395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上半年鞋服“卫星工厂”产量780万双(套),在手订单800万双(套),预计全年产量达到1500万双(套)。
可见,安岳县推进的“园区总部+卫星工厂”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工需求,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在鞋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把工厂建在‘家门口’,实现了鞋服企业、居民和地方经济的多赢局面。相信在未来,‘卫星工厂’将继续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安岳县鞋纺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全媒体记者 李思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