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连接古今的媒介桥梁,保护好、利用好古迹遗址,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从安岳石窟研究院获悉,近日,安岳县内石锣沟考古遗址保护性设施项目已正式竣工,当地在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上取得了新成效。
石锣沟石窟寺考古发掘。
记者了解到,2023年9月至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安岳石窟研究院对石锣沟石窟寺进行了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陶瓷器等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安岳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石锣沟考古遗址保护性设施项目竣工。
今年,经过公开招标,石锣沟考古遗址保护性设施项目于8月入场施工,现已全面竣工。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安岳县在考古遗址展示利用方面的空白,为石窟寺考古及文物保护的科普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观、学习及实践基地。接下来,当地将继续深化中小石窟寺的保护与利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文旅产业发展,把石锣沟考古遗址打造成一个具有安岳特色的中小石窟寺文化微景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石锣沟考古遗址保护性设施项目竣工。
保护传承、焕新而生。安岳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如何更好地保护、展示和活化古代遗址?记者了解到,针对安岳石窟95%以上为中小石窟的现状,该县积极探索“三大机制”抓好石窟寺保护传承,取得了积极效果。
据悉,安岳县建立了直达末端的组织体系,构建县、乡镇(街道)及属地派出所、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文物保护单位五级和文物志愿者队伍的“5+1”文物守护人制。出台了资阳市首部实体法规《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编制完成《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川渝石刻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同时,突出技防强化保护,统筹各类资金600多万元,实施安岳石窟安防工程(一期),实现177处重点石窟寺视频监控全覆盖。还建立了公安、文物、消防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文物安全督查,凝聚起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合力。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杨颜铭 图片来自安岳石窟研究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