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涛(中)查看车间生产情况。
□ 钟雷 蒋婷婷
他出生在安岳农村,凭一腔闯劲和务实精神,从销售员成长为药业集团掌舵人;他的产业布局多地,却始终心系家乡,捐资助学、修桥铺路、助力脱贫……他就是资阳安岳籍企业家、重庆江北区安岳商会会长梅伯涛。本期《天南海北资阳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梅伯涛精彩的奋斗人生。
只身赴渝:
放弃“铁饭碗” 闯出新天地
“在安岳县邮电局待了6年左右,感觉也做了很多事,最后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种重复的工作状态,想趁年轻出去闯一闯、拼一拼。”20世纪90年代的安岳县,一份邮电局的“铁饭碗”工作足以令人艳羡。但22岁的梅伯涛却在按部就班的事务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思索。于是,他大胆地辞去工作,只身奔赴山城重庆。
梅伯涛到重庆后,从最基层的销售行当做起,在摸爬滚打中历练出经商的本领。后来,他接触到了医药器械领域,其人生便与这个行业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而更多的艰难与挑战也在前方等待着他。
“在医疗行业,我的知识几乎为零,就需要更多地学习。刚开始时,大概花了一年时间疯狂地学习医药相关知识。”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欠缺,是梅伯涛进入新领域后要迈过的一道坎。那么,经营策略的试错,则是他需要翻越的一座山。2011年,有了一定资金积累的梅伯涛尝试创办公司,主营医药器械销售。就在那一年,他遭受了重大损失。
“当时投资销售别的厂家研发生产的一款医疗器械产品,自己觉得产品还是可以,但因为那个厂家生产实力不够,再加上市场行情变化,我最终亏损了1000多万元。”投资失误造成巨大的亏损,让热血奋斗的梅伯涛仿佛被当头泼了一盆冰水。不过,他并未被挫折打倒。
“吃一堑长一智嘛,重要的是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是梅伯涛在沉淀之后对自己的告诫,他为未来发展定下三条铁律:专业壁垒必须筑牢、政策红线坚决不能碰、供应链自主权高于一切!于是,他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产业方向上,深耕药品、医疗器械批发及配套技术服务;经营方式上,打造“研发—生产—数字营销”全链条模式。慢慢地,企业发生了蜕变,形成涵盖医药销售、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生产等多业态的良性发展格局,产业布局从重庆拓展到贵州、四川等多个省(市)。
深情返乡:
混改显担当 反哺扛大旗
在外经商获得成功后,梅伯涛又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家乡资阳安岳——深陷泥潭的佛都药业亟待他的援手。
2013年,老国企佛都药业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受制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基本运转已难以维持。他回忆道:“当时佛都药业因为销路打不开,整体是一个亏损状态。我刚接手时,这家企业已经亏损了七八百万元。”
梅伯涛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毅然接过这家“老店”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并打出“砍掉冗余采购环节降成本”“打破‘大锅饭’提效能”“打通销售渠道促增收”三记重拳,让企业迎来转机。
“从我接手时的几百万元销售额,到2024年的3000万元,经营效益一直在提升。”在梅伯涛的领军下,佛都药业成为资阳市第一家混改成功的企业,而他本人在西南地区医疗健康业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19年,梅伯涛被推选为重庆市江北区安岳商会会长,更大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肩上。对此,他说:“这意味着我要以更大的格局来想问题、做事情。我要将身边的安岳籍企业家们团结起来,一是面对困难时能互帮互助,二是带动大家回到家乡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行动。”
累计为300余名安岳困难学子捐资助学;助力留守儿童走进重庆市的高校、科技场馆,增长见识、启心明志;在抗击疫情、应对自然灾害等紧急行动中,向安岳捐赠款物总价值超过500万元;为有需要的乡镇修桥铺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是对梅伯涛话语的最佳注脚。多年来,在梅伯涛的带领下,江北区安岳商会已成为川渝地区回馈社会、反哺乡里的一面旗帜。
“企业家,无论发展得再好都不能忘本,要始终记住自己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梅伯涛说,无论走多远,最馋人的仍然是那一道安岳滑肉;无论身在何处,最难改的依旧是那一口浓浓乡音。他的人生底色,来自于家乡浸润的务实精神,故土的坐标早已刻进了他生命的年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