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一产一旅”讲好新故事!“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资阳

  • 发布时间:2025-09-08
  • 来源:资阳观察
  • 【字体:

  行走资阳,从“一颗果、一双鞋”中感受产业脉搏的强劲跳动;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与千年石窟造像“隔空对话”;走进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民朋友交流探讨;玩转方特国色春秋,沉浸式感知巴蜀文化魅力……

  9月5日至6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资阳,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央省媒体的记者们,将目光聚焦于这座“成渝之心”如何以文化为魂、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新”起来、千年石刻“潮”起来、文旅地标“火”起来,加快培育消费新场景,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

  传统产业“新”气象

 

央省媒体记者正在采访“一颗柠檬、一双鞋”背后的产业脉动。

  一颗小小柠檬,可以衍生出面膜、蜜茶、果酒、陈皮膏,身价翻倍;一双“安岳造”的鞋,能汇聚百丽、斯凯奇、安踏、鸿星尔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走向广阔市场……5日下午,采访团一行刚抵达安岳,便从“一颗柠檬、一双鞋”中,清晰触摸到产业链的蓬勃脉动。

  在安岳,柠檬走进瑞幸咖啡的饮品杯,以“柠檬共和国”等品牌风行全国,更远销至中东、东南亚、东欧等地,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张“中国风味名片”。展柜上琳琅满目的深加工产品,让中国妇女报记者张凌漪感叹:“没想到一颗柠檬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在她看来,安岳柠檬产业不仅规模庞大,更展现出惊人的延展性和创新潜力。

  这颗柠檬的背后,是近百年的产业积淀。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田景华介绍,安岳柠檬产业自1929年开始发展,种植面积最大超过53万亩,根据测算,去年安岳柠檬全产业链产值超163.1亿元。同时,安岳县深耕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通过举办柠檬节和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让柠檬融入了餐饮、电影、音乐等文化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农产品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


 央省媒体记者正在调研柠檬深加工产品。

  鞋服产业同样亮眼。目前,安岳经开区已建成川渝地区规模最大、品牌最多、配套最完善的新兴制鞋产业基地。安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宇强介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入驻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鞋纺企业113户,聚集百丽、克拉克、斯凯奇、迪桑特、俄罗斯卡里等2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拥有46条成型生产线,2024年产量4200万双(套),产业规模稳居西部地区新兴制鞋基地首位。

  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行“园区总部+卫星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既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又为乡镇群众提供了上万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相关数据显示,全县46个乡镇(街道)中已有32个乡镇(街道)设立卫星工厂共计117户、家庭工坊300余个,鞋纺产业吸纳就业1.9万余人。

  千年石窟“潮”姿态

  安岳,堪称“人间佛国”,石窟的自然博物馆。

  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安岳县圆觉洞4A级景区。在这里,净瓶观音、西方三圣等造像静静矗立,雕工精湛,气韵生动,令人一见便不由自主地驻足凝望。

央省媒体记者调研圆觉洞4A级景区。

  据悉,安岳现存石窟寺近500处、摩崖造像10万余尊,遍布全县46个乡镇(街道),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如何将这些散落山野间的石窟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当地走出了一条数字化创新的“潮”路子。

  今年5月,全省首座石窟数字化文商旅综合体——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试运行,以科技赋能文化,掀起石窟艺术体验的新风潮。据介绍,该中心运用Mapping投影、手势感应、脑电波交互等前沿科技,精心打造数字文化体验区、影院等功能分区,让游客近距离观赏到精美的石窟艺术,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石窟文化探索之旅。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在参观后表示:“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安岳境内分散的石刻艺术集中呈现,为公众一站式领略安岳石刻精华提供了全新窗口。”他认为,这种“科技+文化”融合的文旅新模式,有效推动了静态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双重目标,也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央省媒体记者走进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

  据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李忠良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8万人次,累计曝光量已突破1700万次。

  文旅地标“火”出圈

  宽敞明亮的共享办公区内,数字游民们正专注于各自的工作,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代码、设计图纸和创意方案,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与创新思维碰撞的气息……这是采访团走进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看到的情景。

  这是中国西部首个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社区负责人陈玗微向采访团介绍,目前社区内打造了共享办公区、旅居公寓、文化体验中心和山顶观景台四大核心功能区,相继建成了峭壁餐厅、仁里艺术酒店、乐宠营、山顶森林露营基地和瑜伽基地等特色设施。

央省媒体记者正在采访数字游民。

  “这些设施不仅满足了数字游民的工作生活需求,也为市民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体验。”陈玗微表示,自去年4月开业以来,社区受到全球数字游民的青睐,已吸引来自英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近1.5万人次在这里旅居,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度假、打卡。

  当前,资阳正通过国际化、社群化、数字化、产业化,着力将该社区打造为全球首个社会创新驱动的数字游民社区,既带来人才与产业,也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样板。

  在距离不远的资阳方特内,10项独家呈现的室内大型高科技项目、28项室外游乐项目,让采访团沉浸在“科技+文化”的别样魅力中。这些项目综合运用球幕飞行影院、幻影成像、综合立体轨道、4D动感特效等领先科技,其中既有展现传统文化故事的《万世春秋》《道法自然》《寻找李白》,也有根据资阳本地巴蜀文化、石刻文化创作的《山海》《古蜀历险》《石窟奇遇》,更有惊险刺激的《飞龙在天》《飞跃神兽谷》,为不同年龄层游客带来丰富体验。

  截至8月31日,方特国色春秋共计接待游客22.7万人次。“孩子特别喜欢《石窟奇遇》项目,能在游玩中了解资阳本地的石刻文化,这种体验非常难得。”资阳本地游客许丽艺表示,这些项目不仅数字体验感强,还融入了丰富的故事元素,对孩子们来说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寇泽梅也有同感:“带小朋友来这里,既能享受游玩的乐趣,又能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元素,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值得推荐。”


 央省媒体记者体验方特国色春秋项目。

  瞄准“文旅+百业”,方特周边正加快布局消费新场景。与京东方艺云携手打造的资阳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再现故宫四季胜景、模拟火星着陆体验;以美院为枢纽,数字文创、艺术培训、展演交流等新业态持续集聚;开业不足一月的奥莱商业广场,营业额已突破200万元……

  “来到资阳,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旅+科技’‘文旅+数字’‘文旅+传统文化’‘文旅+石窟艺术’的多元融合,这是一次真正领略四川魅力的深度之行。”西部(四川)高技能人才发展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棋这样感慨。

全媒体记者 李好 杜雅兰 张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