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统一用户登录
网站支持IPV6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正文

卧佛镇:凿石为魂融村入景 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 发布时间:2025-09-24
  • 来源:安岳县网管中心
  • 【字体:

  卧佛镇坐拥卧佛院、木门寺两座国家级文物瑰宝,兼具川中丘陵农耕生态之韵与巴蜀民俗烟火之味。近年来,卧佛镇锚定“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石刻文化为魂、乡村资源为基、创新实践为笔,在保护中传承、在融合中突破,既让千年石刻“活”起来,更让乡村大地“富”起来,为推进卧佛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文旅赋能”的生动答卷。

  一、守石刻之魂,以保护传承筑牢融合根基

  “石上佛容凝千年静气,心中文脉蕴万古生机。”卧佛镇的灵魂,藏于卧佛院全长21米的唐代释迦牟尼涅槃像中,其衣袂翩跹、神情安详,身旁弟子群像神态各异,是研究唐代佛教艺术与石刻技艺的“活化石”。文旅融合的首要前提,便是守住这方“中华文化瑰宝”,让历史厚重感成为发展底气。卧佛镇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原则,构建“专业保护+群众参与”的文物守护体系。一方面,配合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设立“石刻保护工作站”,投入专项资金修复卧佛本体及周边洞窟,动态守护千年古迹;另一方面,从本地村民中选拔20余名文管员,经专业培训后承担日常巡查,既破解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人力难题,更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第一责任人”。

  二、创业态之新,以多元融合拓宽发展赛道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守住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卧佛镇打破“看石刻、拍照片”的单一旅游模式,以“文旅+”为纽带,将石刻文化与乡村资源、消费需求深度绑定,打造“可看、可玩、可品、可购”的融合业态,让文旅经济从“流量”变为“留量”。一是文旅深度跨界融合让乡村“火”起来,依托“中国柠檬之乡”安岳的产业优势,打造“石刻+柠檬”双IP融合模式,在卧佛院周边建成千亩“佛乡柠海”产业园,游客可亲手采摘柠檬、深度体验清新花香裹挟微风扑面而来。二是文创破圈让文化“传”出去,联合县属国企开发系列石刻主题文创产品,将卧佛衣袂的纹路印在扇子上,邀请村干部、民宿老板化身“主播”,直播讲解文创背后的文化故事,带动30余名村民从事手工制作,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三、优服务之基,以民生为本厚植融合沃土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让游客称心、让百姓增收。”卧佛镇坚持“硬设施”与“软服务”同步升级,既让游客“来得方便、玩得舒心”,也让村民“共享成果、共建家园”,实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在“硬设施”上,升级改造县城至卧佛院的旅游公路,增设观景台、休息驿站,解决“山路难行”问题;景区内建成智慧停车场,可容纳百余辆车,新建6个旅游厕所,全部配备无障碍设施与母婴室,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在“软服务”上,开展“文旅服务提升行动”,邀请专业讲师对村民进行导游讲解、民宿服务、餐饮礼仪培训,培养出50余名“本土服务员”;建立“游客满意度评价”机制,在景区、民宿、餐馆设置评价二维码,游客扫码即可反馈意见,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扣”。此外,卧佛镇成立“文旅合作社”,鼓励村民以房屋、土地、手艺入股,参与景区运营、文创开发、民宿管理,收益按股分红。目前,户均年增收1.2万元,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也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乡村治理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如今的卧佛镇,青瓦白墙映古佛,柠檬香里客盈门,千年石刻不再是孤立的“文物”,而是融入乡村生活的“文化符号”;乡村也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地”,而是承载文旅梦想的“发展空间”。卧佛镇的实践,正是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将乡村“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生动写照。

  未来,卧佛镇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计划打造“成渝石刻文化走廊”,联动大足石刻等景区,推出跨区域文旅线路;同时培育“石刻+康养”新业态,利用周边山林资源建设禅意康养基地,让游客在感悟文化之美的同时享受自然疗愈。(卧佛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